从跳水女王到家乡骄傲:陈若琳的成长与回归
体育赛场上,她是令对手敬畏的“冷面冠军”;回到家乡南通,她又成了笑容甜美的邻家女孩。陈若琳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无论飞得多高,根永远系在故乡的土地上。
“南鸟巢”的温情时刻
8月31日,南通“南鸟巢”体育场人声鼎沸。当陈若琳扎着麻花辫、一身休闲装作为护旗手亮相时,现场数万球迷的欢呼声瞬间达到高潮。这一刻,她不再是国际泳联名人堂成员,也不是全红婵的严师,而只是一个回到家乡的南通姑娘。33岁的她脸上挂着掩不住的笑意,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在水乡长大的小女孩。
水乡姑娘的意外转折
1992年12月,陈若琳出生在南通一个普通家庭。由于小时候体质较弱,家人决定让她通过运动强身健体。3岁时,父亲本想送她去练体操,却被教练以“年纪太小”婉拒。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体校门口的一次偶遇——一位跳水教练看中了这个灵动的女孩,一句“体操太辛苦,不如来跳水”的提议,彻底改变了陈若琳的人生轨迹。中国体坛或许因此错过了一位体操选手,却意外收获了一位未来的跳水传奇。
想家的南京岁月
展开剩余79%六七岁时,陈若琳离开南通前往南京接受专业训练。对于年幼的她来说,离家的日子并不好过。“那时候什么都不懂,突然要和一群陌生人生活在一起,心里只有害怕和想家。”她回忆道。更让她难过的是,集训一个月后,其他小伙伴都回家了,只有她被单独留在南京。夜深人静时,想家的情绪常常让她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。
陌生的故乡,熟悉的温暖
进入国家队后,紧张的训练和比赛让陈若琳很少有机会返乡。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日子,更是让她与家乡聚少离多。但每次回来,南通和南京的变化都让她惊叹不已。“现在让我一个人逛街,说不定真会迷路。”她笑着说。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,她的语气中满是自豪:“南京的文体、商业、经济都在飞速进步!”
用脚步丈量乡情
2020年8月,南通首届“环紫琅湖杯”跑步活动在烈日下举行。尽管天气炎热,陈若琳依然准时出现在起跑线前,为300多名跑友领跑助威。她说,这次活动让她真切感受到家乡浓厚的运动氛围。2025年8月31日,她再次回到南通,在“苏超”比赛中担任护旗手,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。
南京体院:第二个家
对陈若琳而言,南京体院不仅是母校,更是心灵的港湾。“刚开始觉得就是个普通学校,后来越来越像家。”她动情地说,“在国家队训练特别累的时候,最想回的就是南京。”她甚至开玩笑说南体“风水养人”:“紫金山就是我们的后花园,这么好的环境,难怪江苏出了这么多世界冠军。”
感恩生命中的“贵人”
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,陈若琳最常挂在嘴边的是“感恩”二字。“首先要感谢家人,不是所有父母都支持孩子走体育这条路。”她说,“还有江苏的教练们,特别是杨院长,每当我状态不好时,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帮我调整。”这些“贵人”的相助,让她在运动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前行的动力。
舌尖上的乡愁
即便在国家队最忙碌的时候,陈若琳也忘不了家乡的味道。她最爱逛南京的夫子庙,理由很特别:“那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宠物。”而说到美食,她的答案毫不犹豫:“鸭血粉丝汤!”简单的一道小吃,承载着游子对家乡最深的眷恋。
心系江苏体育未来
现在转型为教练的陈若琳,依然关注着江苏体育的发展。谈到即将到来的全运会,她坦言江苏跳水队的新生力量还在成长。“比赛结果很难预测,关键看心态。”她说,“但我相信队员们会调整好状态,为江苏争光。”作为江苏儿女,她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好。
传承与回馈
现在的陈若琳已是国家队教练,带领全红婵等队员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。2024年教师节,国际奥委会特别制作视频,以“以我来时路,赠你沿途灯”致敬这位冠军教练。同年,她入选世界游泳联合会名人堂,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,更是家乡南通的骄傲。
永远的归途
每当回到南通,走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,陈若琳总会想起童年时的小城模样。22年跳台生涯,22个世界冠军,这个从南通走出的女孩用实力证明:命运给的牌不重要,重要的是如何打好它。而无论获得多少荣誉,最让她珍视的,永远是那份浓浓的乡情。
或许,下一个“陈若琳”正在南通的某个游泳馆里,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。
发布于:江西省百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